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揭晓
2021-12-13 10:43:37 ()次浏览
12月11日,2021“我为乡村种风景”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在金山区枫泾镇举行总决赛。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全国500多个大学生团队、青年设计师以金山乡村公共空间、本土物产为内容进行创意“大比拼”,迸发出300多份有效设计方案,经匿名评审、专家评审、村民投票、路演展示,最终34件作品获等第奖,6件作品获在地奖。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由于疫情防控的需求,总决赛采用“线下+线上”的双重模式,以直播的方式呈现了19件作品的路演内容。
本次大赛是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金山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联合主办,由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共青团金山区委员会、枫泾镇人民政府等联合承办,长三角地区12家设计类学院联合协办。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努力,一件件“叫好又叫座”的设计作品在金山农村悄然“种”下,“我为乡村种风景”已逐渐“果熟飘香”。
参与范围越来越广
总决赛当天,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原华东师范大学建筑与装饰系主任岳建仁等教授、专家分别对19件路演作品进行了点评,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如何使乡村真正美起来、亮起来?需要有更多新鲜血液的参与。”从2019年到2021年,“我为乡村种风景”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在枫泾镇举办到了第三个年头,从第一年的200多名大学生参与,发展到第二年的20余所大学近1000多名大学生和青年设计师踊跃参与,吸引的参赛团队越来越多,参赛作品也越来越接地气。
据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指导老师周之澄介绍,今年有来自全国500多个团队报名参加比赛,组委会从300件投稿中筛选出有效投稿250余件,再经过线上盲评和14所院校近20位专家的线下投票,从168件入围作品中挑选出了40件优秀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大赛延续前两届的作品分类,其中微改造和小创意以江南文化为特色,探索乡村公共空间建设与公共服务、乡土文明的和谐共生;另一类则以品牌内涵为创造,赋能乡土产品“土”的特质、最浓郁的民风、民俗、民情,顺应乡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组委会今年还增设了其它的设计种类如服装设计和专项视频制作,丰富了品类和纵深,让艺术设计和乡村建设的结合更为多样化。
落地周期越来越短
“乡村真的是缺人才,缺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而种风景的大学生,正好为村里带来了新视角、新元素。”枫泾镇下坊村党总支书记蒋士军对于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把脉”乡村空间建设充满了肯定。“从6月下旬开始,一批批大学生来到村里调研,9月初就把一份成熟的设计方案呈现在了我的面前,虽然经过修改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把关,但也很快,10月15日充满艺术气息的下坊村门头就已实现‘落地’。”蒋士军介绍说。
作为本次大赛的承办方,活动启动之后,枫泾镇成为了长三角地区大学生踩点选题的大热门。在40件优秀作品中,近半数作品涉及枫泾镇。而下坊村作为枫泾镇推进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重要力量,为其“量身打造”的乡村空间类作品有近10个,一些设计作品已陆续从纸面走向了喜人进展。
除了建在沪浙毗邻道路兴豪路上的门头,在下坊村10组,民宿负责人曹军根据大学生的设计方案,把现有的宅基打造成闹中取静的精品民宿,“说来也巧,今年7月,我陪朋友前来投资走访时,正好碰到大学生在村里踩点。经过咨询和了解,于是一拍即合成了‘合伙人’。现在民宿正抓紧施工,争取月底初步完成,明年一季度开始运营。”曹军的“无心插柳”,促成了他在乡村“圆梦”。
“种”在需求上,更“实”在成果上。经过三年精心培育,“我为乡村种风景”已经不仅仅是枫泾镇的“活动”与“品牌”,已经深深地融入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大赛的设计内容和范围已从第一年的空间类设计,逐步拓展到空间、物产类,虽然涵盖的内容更多、更广,“作品落地”的周期却越来越短。“在图纸修改和落地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在进一步调动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状态协同蓄力,把‘未来感’作为未来乡村最高的‘辨识度’。”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冯信群介绍道。
据悉,2019年,首届大赛的一等奖“菖梧党建公园”作品,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于2021年初落地;同时落地的还有新义村的陆家埭停车场和枫泾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公共卫生设施等点位,曾经“被遗忘的角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网红地”。
获得感越来越强
“这其实是2020年‘我为乡村种风景’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粽乡情’完美呈现了叶聚兴品牌想表达的内涵,我感觉自己捡了‘大实惠’。”这几天,枫泾镇叶聚兴负责人陈勋在工厂内忙着打包新产品,陈勋推出的“自热粽”刚上市就获得了500多份的销量。
“设计作品已经非常成熟了,我就在包装上融入了自己公司的商标,其它基本没有任何的改动。”陈勋介绍道,“这款包装的画风非常年轻,融合了枫泾镇特有地标性元素,同时又巧妙地体现了粽子的文化,让人一眼就记住了。这对于我打开新的销售市场有很大的帮助。”有了初次合作的“甜头”,对于未来,陈勋坦言,以后还会继续与大学生合作,推出更多有特色包装的新产品。
作品好不好,实际使用者最有发言权,而设计作品最终落地,对于设计师来说,则是最大的收获。如今走在下坊村里,家家户户园子里洗衣台的水泥板、窨井盖、白色隔墙都成了最好的画板,画上了夏禹治水的图案,方案来自东华大学设计团队。
东华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学博士马铭骏是主创成员,前期走访村落时,他就听下坊村党总支书记蒋士军诉说了下坊村的历史:“传说夏禹治水,置舫设渡于此,故名夏舫渡,后以谐音称下坊渡。我们村还拥有上海独一无二的茶叶基地,种植了2万多株茶树。”查资料后,马铭骏发现了下坊村有更多可挖掘的村落文化,他和成员们一起头脑风暴,设计出了一个个不同的改造方案,最终在乡村美丽墙上绘就出了来自马铭骏的设计。他花了一周绘制了7张设计图,以夏禹治水为文化内核,呈现了治水过程。“下坊村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乡村文化,作品能成为下坊村的一部分,很自豪,也很感激。”马铭骏说。
此外,下坊村党建服务点、盛新村青年中心等作品都寄托了青年设计者对于乡村空间的美好畅想。设计者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犀姆婷”果味啤酒、枫泾“九丰”农产品、“上师大19号”大米等农旅产品的包装,飞扬的设计为枫泾镇的物华天宝锦上添花,增添了不少灵气,也让青年设计者的才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近年来,枫泾一直在探索古镇和乡村的更新,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连续三年在枫泾举办,集聚了‘种风景’的新势力,带来了一种‘年轻视角’,枫泾正在逐步变成一座现代化特色新城镇。”枫泾镇党委书记胡晓岚说道。